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当家做主的主人,这个关系任何时候都不容颠倒。是否牢记宗旨秉公为民,是否心系群众排忧解难,始终是党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党员干部修养的试金石。
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每一名党员干部都面临着树牢公仆意识的课题。公仆意识不牢,在具体工作中就会反映出来:有的对基层工作底数不清,不深入基层与群众打交道,只想“网来网去”;有的“衙门”作风严重,不作为乱作为,把问题推到办事方身上;还有的思想不正,面对从严监督管理,感叹“为官不易”。甘当人民公仆,自然躬身服务,既干净又干事;但如果自我定位偏了歪了,难免叫苦叫累、讨价还价,偏离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首先要在思想上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自觉地把公仆意识变成自己的世界观。共产党人手握公权,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必须时刻摆正自己位置,站稳群众立场,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克服一切脱离群众、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的私心杂念;必须在感情深处以百姓之心为心,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每每决策用权先考虑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
必须发挥好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立足本职岗位解决群众的“心头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员干部需要多到群众中走一走,多看看群众的生活,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多想想群众的感受。掌握一手资料,摸准真实情况,最终还要落实到办实事、解难题上。帮群众解决困难,是党员干部的职责使命,是提升本领的工作历练,也是赢得群众真心的必经之路,需要每一名党员认认真真下一番苦功夫。
牢固树立公仆意识,还得向制度要长效。通过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群众满意度测评、“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制度,引导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各级党组织要加强监督检查和纪律约束,让公仆意识融入干部血液、烙印在干部灵魂。
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一代代共产党人怀着赤子之心,团结带领人民披荆斩棘、破浪前行,交出一份份优异答卷。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初心使命,树牢公仆意识,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与人民群众一道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02日 19 版)
(责编:赵欣悦、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