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目的是在多个地区遏制中国影响力”
德国《商报》网站7月27日发表莫里茨·科赫的文章,题为《欧盟在与中国的系统性冲突中的攻势:欧洲的“丝绸之路”应对项目初具规模》。文章认为,“全球门户”是一种外交工具,主要为战略目标而非发展政策服务,目的是“在欧洲利益受到影响的地方遏制中国影响力”。全文摘编如下:
本报获得的欧盟内部文件显示,欧洲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全球门户”计划正在变具体。欧盟将为这项倡议设立一个监督委员会,由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相关欧盟委员”领导,各成员国外长也将参与其中。而纳米比亚和塔吉克斯坦可能成为首批合作伙伴。
冯德莱恩去年就已推出“全球门户”计划。她承诺,欧盟将筹措3000亿欧元对抗中国日益增长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但关于资金将用于何处的明确方案一直没有出台。
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项目开辟市场,这种情况也早已出现在欧洲:7月26日,中国援建的一座横跨亚得里亚海的大桥在克罗地亚开通。这个案例示范性地表明战略基础设施政策的意义。
对这种做法进行反抗就是“全球门户”计划的目标。欧盟成员国将强势参与指导该倡议。监督委员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指导“全球门户”的实施并审查灯塔项目的遴选。这也被视为对欧盟委员会的不信任投票。
由中企承建的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通车仪式7月26日晚举行。(新华社)
欧盟委员会拖自己后腿
“全球门户”计划是冯德莱恩推行的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旨在兑现其领导一个“地缘政治委员会”的承诺。然而,由于俄乌冲突,“全球门户”计划的启动被推迟。几个月来,关于对俄制裁的讨论使其他所有议题在布鲁塞尔退居幕后。
此外,欧盟委员会也在拖自己的后腿。并非所有官员都赞同冯德莱恩的地缘政治愿景。欧盟的一位外交官对本报说:“欧盟委员会中有一些人仍想新瓶装旧酒地继续推行从前的发展援助。因此,现在各成员国将更多地干预(发展援助的)组织实施。”这名官员指出,“全球门户”是一种外交工具,“主要为战略目标而非发展政策服务”,其目的是“在欧洲利益受到影响的地方遏制中国的影响力”,例如在东欧、西巴尔干和非洲部分地区,以及在通往亚洲的贸易路线沿线。
各成员国现在明确表示,“全球门户”的组织结构必须反映“新的战略方案”。新的基础设施政策事关“改变商业模式”,而非“重新销售已规划的发展项目”。各国外长的参与“至关重要”,特别是3000亿欧元目标金额中的近半数将由各成员国政府提供。
计划将着眼于“战略利益”
在许多欧盟国家看来,俄乌冲突及其后果证明,打破发展政策教条,战略性思考基础设施投资十分重要。
欧盟试图在国际上孤立俄罗斯,却未取得什么进展。除了美国人和他们在亚洲的传统盟友外,鲜有国家加入对俄罗斯的制裁。
除了道德说教,欧盟缺少向全球南方提供合作项目的方案。基础设施需求巨大。为了实现联合国的发展目标并建立气候中立的全球经济,欧盟估计每年还缺少1.3万亿欧元。正如相关文件所指出的,“全球门户”计划正是要缩小这一缺口,同时确保“合作伙伴在国际上站在欧盟一边”。
因此,欧盟成员国决定,基础设施援助应着眼于“欧盟的战略利益”,例如稳固供应链和减少依赖性。欧盟委员会建议将纳米比亚作为首批合作伙伴国家之一,因为该国拥有重要的矿产资源并且有可能成为绿色氢能的出口国。
在中亚,欧盟应升级为“战略参与者”,例如参与塔吉克斯坦的一处水电站建设。该水电站将使该国的发电量翻番。
而在拉丁美洲,欧盟到目前为止已经错失了很多机会。只有在中国企业的参与下,一个金属锂(生产电动汽车的重要原材料)的开采项目才得以实施。
建筑承包商想抢回市场
欧洲基础设施攻势的支持者现在呼吁迅速实施该计划。德国社会民主党外交政策专家尼尔斯·施密德警告:“决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头承诺上,‘全球门户’必须变得现实可见。”德国绿党欧洲议员赖因哈德·比蒂科费也敦促“让那些已经准备了很久的公司参与进来”。
建筑业尤其对“全球门户”计划寄予厚望。欧洲国际承包商联合会在一份立场文件中写道:“中国的国有建筑企业已经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市场上将欧洲竞争对手边缘化。”德国工业联合会也在布鲁塞尔表示强烈支持“全球门户”计划。
各成员国现已决定成立一个经济咨询委员会,协助“全球门户”监督委员会。除商业协会的正式参与外,还计划与“选定的大公司”的负责人进行“非正式接触”,因为“全球门户”的目标也包括“为私营和国有公司提供经济机会”。
接下来的步骤包括协调欧洲和美国的投资计划。在6月份举行的七国集团峰会上,美国总统乔·拜登做出了与冯德莱恩半年前一样的宏大承诺:美国将调动2000亿美元的公共和私人资金,以在全球推进“医疗保障、数字互联互通、两性平等和公平以及气候和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