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晓颖
[ 据Euromonitor统计,2021年我国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超5879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076.08亿元。 ]
化妆品原料供应商又涨价了。
瑞士香精香料巨头奇华顿近日在财报中表示,鉴于市场环境一直受到不利因素的冲击,投入和成本在持续增加,公司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继续涨价。
这已是奇华顿今年第三次宣布涨价。而这并非个案,除了奇华顿,巴斯夫、LG化学等在此前也纷纷对聚氨酯产品、ABS系列产品进行数轮提价。
一些国内代工厂家和日化美妆商对于原料涨价的态度是“已经涨麻木了”。
本土企业的“原料困境”
“涨价还不是最可怕的,原料断供才是。我们之前想要从一家日本供应商处采购100吨原料,但对方说只能提供20吨。这已经不是钱的问题了。” 有行业内从事技术研发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在过去两年多里,一些原材料提价频繁,还时不时出现断供。
该人士透露,当一家中国企业的年销售规模做到50亿元甚至100亿元,那么面临断供背后的原因就更为复杂,“你的体量达到一定规模,意味着你的竞争力强了,对手就会开始忌惮你。他们并不希望你变大变强,威胁到他们的市场份额。”
原料断供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有可能是惨重的。一款产品如果少了必要的核心原料,企业就得重新找替代品,还得再调整产品的配方,重新去相关部备案。再次上市需要经历数个月到一年不等的时间,也许就错过一个销售黄金周期。但若一时半会找不到替代品,那就意味着这款产品无法生产。
“要是遇到6·18、双11这种年度大促,缺货让一个企业损失几个亿的情况也是有的。” 行业资深人士、拜思丽CEO梅鹤祥告诉记者,“和涨价一样,上游原料断货也是2020年疫情以来很多企业遇到的问题。”
从数据上来看,虽然今年上半年整个行业的销售受到疫情影响下降,但化妆品行业赛道维持高景气。中国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化妆品市场之一,产业规模持续提升。据Euromonitor统计,2021年我国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超5879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076.08亿元。
虽然本土国货品牌近些年来在营销上声势浩荡,但多位从业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市场主导仍在国际大牌之手,我国化妆品市场长期面临着核心原料被外企垄断的困境。加上疫情带来的原料价格上涨、产能下降、供应不足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意识到,依赖进口原料不是长久之计,以科研带动国内化妆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才是大势所趋。
加速研发要话语权
依赖进口的原料困境正在倒逼本土企业去做自己的原料开发与生产。伽蓝集团研发中心总经理邹岳曾供职于大型国际上游供应厂商,他告诉记者,通常国内的化妆品公司更加重营销,只要找到一家代工厂,后者可以提供现成可选的配方成分,品牌只要做好市场营销就行。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想要在这个行业深耕时,就需要做出差异化来。例如,伽蓝集团日前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功效成分喜默因(源自酵母细胞发酵)。
梅鹤翔认为,对于国内本土的大型日化美妆企业来说,化解危机、保持生产的可持续性,自主研发原料成分或是一个路径,“但不得不说这个路径有点难,首先要有做原料的基因(企业对于自身实验室的持续投入),做开发是强化企业的能力,但公司需要考虑投入与回报,这也是很现实的问题。一个大宗的原料,前期的投入非常大,研发的时间也很久,最后还未必成功,成功后如何商业化也是个问题。”
SK2会去强调自己有经典成分Pitera,欧莱雅会推玻色,但人们很少在市面上看到中国的美妆品牌会去主打自己研发的成分,“能进入消费者视野的并让人耳熟能详的目前来看还是国际集团,且我们现在看到的几款成功的产品都经过了多年的沉淀,大集团方面也有足够的资金去做这样的尝试。”梅鹤翔说。
不过,中国美妆业发展到今日,也诞生了一些规模化的本土美妆集团。这些企业若想要进入深水区与国际品牌去竞争,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在这一方面深耕。据邹岳透露,喜默因从基础研究到最终成果转产品运用经历超过十年的时间,“仅最后三年,公司在这个成分的投入就超过了2000万元。”
伽蓝集团公关传播总经理陈涓玲说:“作为一款同样有功效成分的酵母原料,我们期望喜默因可以像SK2的Pitera一样,成为品牌的名片和亮点。”
据了解,目前喜默因已被用在自然堂的精华以及头皮护理液中,“等到可以大规模量产后,我们会在集团其他的品牌中进行使用。”陈涓玲告诉记者,未来商业化的计划或会将这款成分当成是如同玻色因、二裂酵母这样目前流行成分一样去做推广,不排除与其他公司的品牌进行合作的可能。
即使已成功研发投入产品化,对于喜默因这样完全由中国本土企业去主导研发的成分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不过,伽蓝集团董事长郑春颖认为,“国产化妆品面临的‘卡脖子’技术困境集中在原料创新、工艺创新和检测评价技术。”只有在化妆品原料开发、生产工艺等相关技术上有了“话语权”,才能破解国产化妆品“卡脖子”难题。
前述行业人士认为,探索“原料自研”不仅可助力本土美妆业打破垄断格局、摆脱进口依赖,更有望通过构筑技术壁垒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向价值链上游攀登。而这一变化或推动中国化妆品行业进入功效成分研发下半场,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将走上技术创新的自研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