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手机可以解决健康上的某些场景,比如呼吸监测、心跳监测等等,但相比医疗级的设备来说,还达不到专业的效果。”vivo通信研究院院长秦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6G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品质也在不断提高,手机功能必然会增加,为人们提供数字化服务的终端种类也会越来越多。
vivo通信研究院院长秦飞接受采访。受访方供图
业内认为,6G在5G的基础上,将从服务于人、人与物进一步拓展到支撑智能体的高效互联,将实现由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跃迁,成为联接真实物理世界与虚拟数字世界的纽带,将持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6G发展。今年1月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6G)网络技术储备,加大6G技术研发支持力度,积极参与推动6G国际标准化工作。
6G何时到来?到底有何优势?6G如何赋能新技术?近日,vivo通信研究院发布《6G服务、能力与使能技术》白皮书,分享其在6G领域研究上取得的最新进展。同时,还首次对外系统公开6G原型机的实验情况。
实际上,早在去年9月,在MT-2030(6G)推进组6G研讨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韩夏就透露,工信部已经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指导产业界成立了IMT-2030(6G)推进组,国内外企业广泛参与,扎实推进6G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对此,秦飞表示,对于6G技术,目前行业还处在凝聚共识、做大蛋糕的阶段,6G做为未来物理与数字融合世界的基础网络与信息底座,将提供超强通信,融合计算以及基础信息服务。
白皮书显示,6G超强通信、基础信息和融合计算三大基础服务将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各类服务用例,比如沉浸式XR、全息呈现、自动驾驶、无线感知、元宇宙等等,它们分别关联着一项或多项基础服务。
为指导6G技术选型和系统设计以实现这些服务,白皮书将6G能力划分为性能和效率两类指标。通过对6G各项服务能力指标的定义描述和参数说明,可以看出,相比5G,6G服务的多样性和6G系统的可扩展性十分突出。
以超强通信为例,eMBB 2.0、URLLC 2.0、mMTC 2.0三个子场景分别对应5G三大应用场景的进一步性能提升与服务升级。除此之外,6G将提供基于超强通信、基础信息和融合计算服务的能力边界范围内的更多柔性场景。
应用场景的落地与升级,离不开关键技术的推动。韩夏在上述研讨会上表示,将深入开展6G潜在关键技术研究。充分发挥推进组平台作用,聚焦6G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对此,白皮书认为,在使能技术方面,6G在性能上的提升和服务上的扩展对使能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从整体功能框架上看,功能层除了通信功能需要增强外,还需引入感知功能、数据功能和计算功能等新网络功能;在资源集上,除了各类型资源的增加,还需要支持资源的动态管理和调度以满足系统柔性的需求。
具体来看,白皮书中介绍了移动算网融合、通信感知一体化、智能内生系统、数据面、极低功耗通信、MIMO演进、RIS技术、新波形等8项使能技术。
此外,vivo通信研究院通信预研组总监姜大洁还展示介绍了通信感知一体化的呼吸监测、通信感知一体化的目标测距测速、基于反向散射的极低功耗通信和AI通信四项技术的原型机。
据了解,通信感知一体化,是6G系统提供基础信息服务的重要使能技术,典型的感知用例分为粗粒度感知和细粒度感知两类。此次公开的两个通感一体化原型机分别展示了粗粒度感知中的目标测距测速以及细粒度感知中的呼吸监测。
“以支持目标测距测速的原型样机为例,这是一个基于收发天线隔离的自发自收系统,展示的功能是室内目标的实时测距和测速。该原型样机的发射功率和天线数目增加后,可以支持更远距离的目标测距测速,例如支持室外的无人机或车辆的测距、测速和测角,赋能未来的智慧交通和无人机监测等场景。”姜大洁介绍。
通信感知一体化-目标测距测速原型样机。受访方供图
同时,6G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韩夏在此前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道路,强化全球6G推进组织、各类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形成全球统一的6G标准。
对此,秦飞表示,将继续细化6G场景用例和技术指标,深入开展6G潜在技术研究和试验验证,为全球统一的6G技术标准制定贡献力量。
(责编:王连香、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