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品牌出海到全球创牌,创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配置全球资源、推动技术创新、卡位全球供应链,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显得必要且具有时代意义。打造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竞争力和话语权的企业,有助于优化资源布局,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进一步畅通国际循环的同时,也能提升国内市场的发展质量。
过去两年,中国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连续位居全球首位,一些行业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已具备了较强国际竞争力,有基础也有能力迈向世界一流。
由“品牌出海”到“打造世界一流品牌”,领先的中国企业正在全新的创牌之路加速探索,创全球一流品牌的探索之路已经开启。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品牌依然面临着众多挑战,特别是要打造全球用户认可的品牌,中国品牌“走出去”只是起点,更要“走进去”、“走上去”,才能创造出世界一流品牌。
品牌出海:中国企业全球化初探
应该以何种战略、何种姿态搏击全球化浪潮,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选择,这其中的路径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贴牌代工,二是自主品牌出海。
贴牌代工是企业出海的第一种方式。在全球产业链大分工体系下,贴牌代工出海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在生产要素配置上的优势,以大规模制造实现企业生产能力的提升与应用,从而拉动企业规模的增长。在中国加入WTO前后,采用这一模式的企业比比皆是,这也正是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的根源所在。
但不容忽视的是,贴牌代工的方式出海对代工企业来讲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代工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且一旦海外订单出现变动,企业的经营便会面临巨大压力。与之叠加的是,各国开始提高关税保护本土制造业,且原材料和运输成本也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这加速着全球产业链的再分工。
谋求更高水平的发展,转型就成为必然选择。如今更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采用第二种方式,也就是品牌出海,从“创汇”变为“创牌”,开始打造自主品牌形象。“品牌出海”意味着以自主品牌进军海外,这有助于在全球市场打造品牌形象,与用户建立品牌关联,也是加速建设“品牌强国”的题中之义。
但品牌出海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企业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面对着时间长、成本高等难题,众多中国企业品牌出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际上有个规律,如果要在母国之外创造一个品牌,至少需要8-9年的赔付期。作为中国最早走出去且已经颇受全球认可的的企业之一,海尔从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就走上自主品牌出海之路,为当下企业转型海外创牌提供了借鉴。
从1991年大规模出口开始,海尔便以自主品牌进军海外,到 2016实现营收平衡,这条路海尔走了26年。在这一过程中,海尔不仅解决了全球不同地区市场对产品品质、产品标准以及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要求,而且还建立了全球化的创新体系,加速了企业的全球化进程。
艰辛的开拓带来了可观的回报:2021年,海尔旗下子公司海尔智家的海外营收达到1147.3亿,占比超过50%;全球知名市场调研机构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2021年,海尔连续13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成为受全球用户认可的品牌。
从贴牌代工到品牌出海,这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一流品牌的第一步,在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上,以海尔为代表的领先企业已经探索了30多年,这不仅为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型提供了范本,更让中国品牌抢占了在全球市场快速发展的先机。
全球创牌:以品牌本土化推进品牌全球化
“品牌出海”,只是企业全球化的起点,而一个真正引领的全球化品牌必须能够获得全球各地市场的认可,成为全球各地用户喜爱的品牌。以本土化思维布局,成为世界各地用户都认可的本土品牌,是一个有效的解题方式。
全球本土化,即“全球化的思想,本土化的操作”。在这一模式下,企业一方面可以像本地公司那样,尽可能做一个“圈内人”;另一方面还能从全球经营中获得收益,实现本地市场与全球市场的融合。当一个品牌融入多个当地市场后,那么这个品牌就已经离全球化品牌不远了。
海尔的“出海”战略亦是如此,不是某一款产品行销全球,而是根据不同地区用户的不同需求研发差异化的产品,本质上就是满足全球用户的个性化体验。像在巴基斯坦推出一次可放入12头羊的冷柜;在印度推出大容量冷藏保鲜的冰箱;在西班牙推出可以储存大量海鲜的多门冰箱,这些产品都是根据当地的文化特点和用户使用习惯创新推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