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夏虫
近日,康泰生物业绩暴雷。
7月24日晚间,康泰生物发布2022年度上半年业绩预告,公司预计上半年实现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归母净利润”)为1亿元至1.3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超过60%。
对于业绩大幅下降原因,公司解释称,主要系资产减值及研发支出费用化造成。即新冠疫苗销量快速下滑,公司对库存商品、原材料等计提减值及研发支出费用化处理合计影响利润总额5.55亿元。
新冠肺炎疫情自爆发到现在仍未有消退态势,此时康泰生物暴雷究竟透露什么信号呢?是否意味着行业需求拐点将至?如果疫情需求下降,那些疫苗企业已经上马的产能该如何消化?还有哪些企业会埋业绩雷?等等基于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对相关疫苗企业进行全面梳理并深入分析。
产能过剩苗头出现?
事实上,自今年年初以来,“新冠疫苗过剩”问题就已经引起行业广泛讨论。
从全球巨头预期看,医药巨头开始下调收入预期,被市场解读为疫苗需求放缓信号。
阿斯利康、辉瑞均下调了其疫苗预期销售额。公开资料显示,辉瑞今年2月对其2022年疫苗销售额预期为320亿美金,而去年该业务销售额为368亿美金;阿斯利康新冠疫苗Vaxzevria的销售额在去年达到约40亿美元后也预计今年下滑。
从供给端看,截至2022年6月21日,全球在研新冠疫苗,已有166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全球已获批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的新冠疫苗产品已接近40个。具体到生产数量,国际制药生产联盟(IFPMA)数据显示,疫情暴发以来疫苗产量超过130亿剂,疫苗施打量则达110亿剂。
Airfinit同国际药品制造商协会联合会(IFPMA)共同统计分析得出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已经生产了111.5亿剂新冠疫苗。其中,约有45亿剂产自中国,近23亿剂产自欧洲。紧随其后的是印度和美国,产量分别约为16亿剂和9.5亿剂。
截至2022年6月5日,全球接种一剂新冠疫苗的人数约52亿,已全程接种疫苗的人数约47亿。也就是全球77.5亿人中,一多半已经接种过新冠疫苗。
值得一提的是,相关研究机构对今年相关需求预期大幅下调。据Airfinity公司的预测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疫苗的产量可能超过90亿剂,但到2023年及以后,疫苗需求可能会下降到每年约22亿至44亿剂。
事实上,已有部分疫苗巨头开始放缓生产节奏。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一部分代工厂,英国阿斯利康疫苗的生产已被缩小或停止;有报道指出,美国强生可能自2021年12月起就在一部分工厂停产,而代工厂正在生产盈利性更高的疫苗。
三大因素或致行业需求疲软
当下新冠疫情并未消退,病毒还在持续进化,新冠疫苗需求似乎出现需求疲软。这又是为何?
第一,基础疫苗已经饱和。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基础免疫接种的市场空间基本已经饱和了。
根据证券的研究数据,截至2022年7月,我国全程基础免疫接种率为89.5%,加强免疫接种率为56.3%;其中,对于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完成接种一剂/全程接种/加强免疫接种占比分别为88.6%/83.8%/65.7%。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接种新冠疫苗的接种量已经锐减。
根据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等组建的“用数据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的统计显示,截至4月11日,每日接种次数(7日移动平均)为1260万剂,比2021年底下降65%。
第二,病毒持续进化,疫苗迭代跟不上病毒变化。
由于传播能力显著增强,奥密克戎毒株出现后迅速取代德尔塔,成为全球主要流行的新冠毒株。
在世界卫生组织5月11日曾发布的疫情周报中,汇总介绍了23项评估现有新冠疫苗对奥密克戎毒株感染保护效力的研究结论。这些研究来自巴西、加拿大、捷克、丹麦等10个国家,评估了辉瑞、莫德纳、阿斯利康、科兴和杨森等已上市疫苗。其中有些研究仅评估了完成常规疫苗接种的效果,有些研究只评估了接种一剂疫苗加强针的效果,还有部分研究对这两种情况的效果都作了评估。结果显示,与阿尔法毒株等其他4种被列为“需要关注”类别的新冠变异株相比,常规接种新冠疫苗在预防奥密克戎毒株感染、有症状感染和引发重症等方面的效果均有所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多数研究中现有疫苗对预防奥密克戎引发重症的有效率仍很高。
第三,病毒毒性似乎有所下降,致使相关人员接种意愿下降。
奥密克戎及其变异型毒株成为主流,部分人群对追加接种的意愿正在下降。相关数据显示,在疫苗接种领先的两国,第3次的接种率降低25%,第4次降低50%。Airfinity公司的分析总监指出,“奥密克戎不易重症化,人们对于反复接种疫苗变得消极。在以色列和智利,第3~4次的接种率正在下降,这种趋势还扩大至其他国家”。
以上三大因素叠加下,或使得新冠疫苗需求出现拐点。
哪些公司影响大?产能消化是个难题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目前我国已有29款疫苗进入临床试验,16款在境外开展III期临床试验,7款获得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批准,2款纳入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清单。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产能或正在研发的疫苗企业如下:
截至2022年4月15日, 国内共批准7款新冠疫苗产品上市,获批疫苗所属单位分别是国药中生武汉所、北京所、北京科兴、、、康泰生物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其中5款为灭活疫苗,1款为重组蛋白疫苗,1款为腺病毒载体疫苗。据悉,我们现在使用的疫苗,均是武汉疫情时期的野生株病毒所制成的疫苗。需要指出的是,此次康泰生物属于灭活型疫苗。具体如下图:
随着康泰生物暴雷,病毒不断在进化,相关疫苗商是否存在产品减值风险?值得一提的是,从国内产能供给看,疫苗产能似乎较为饱和。
国泰君安研报显示,2022年的新冠疫苗产能情况,国药最高,在70亿-80亿剂的规模,科兴中维高于20亿剂,康希诺在5亿-7亿剂的规模,智飞龙科马3亿-6亿剂,康泰生物的灭活疫苗约2亿剂。据以上数据推测,仅国药一家不仅能满足基础疫苗接种,还可以覆盖加强针有余。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新冠疫苗接种是经过统筹和规划的。在国内相对饱和的前提下,有的疫苗企业则将目光投向海外。然而,2022年似乎疫苗出口数据并不乐观。
据悉,2021年,我国疫苗的出口总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绝大部分是新冠疫苗的出口;但是整个2022年前6个月,中国人用疫苗的出口总额只有51.1亿元人民币,跌幅高达95%。
当行业需求确实已经疲软,疫苗生产企业存在两大难题,一方面未形成相关产能的研发可能“打水漂”;另一方面,已经获批形成产能的,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或面临产能退出难题,相关资产变为“负资产”。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其他种类疫苗的需求有定数,且疫苗存在审批周期等问题,新冠疫苗生产企业或很难转而生产其他已成熟的疫苗,可选择空间不大。换言之,产能过剩下未来相关资产或存在较大的减值风险。
当行业需求拐点已至时,首当其冲的还在临床开发阶段的企业,这些企业面临投入无法收回的风险。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目前三叶草生物、、、艾美疫苗、等企业的疫苗还处在研发阶段。
而已经形成产能的像智飞生物、康泰生物、康希诺等公司,则不仅可能面临增长失速问题,还需要警惕新冠疫苗相关产能退出等问题,尤其注意可能存在相关资产减值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智飞生物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蛋白疫苗(CHO细胞)(智克威得)2021年在多国获批紧急使用,这带动了智飞生物2021年自主生产业务大幅飙升,21年年报显示,其自主产品实现营收96.97亿元,同比大涨707.61%,收入贡献占比近三分之一。随着新冠疫苗需求疲软,2022年智飞生物业绩恐将失速,值得投资者高度警惕。
康希诺生物2021年成功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新冠疫苗带来的增量收入。康希诺生物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17175%;净利润19.14亿元,实现扭亏为盈。然而,随着全球新冠疫苗接种率的增速放缓和市场供需情况的调整,今年一季度康希诺业绩似乎出现疲软。其一季度营收为4.99亿元,环比大幅下降超50%,同比增速仅为6.98%,净利润1.2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