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直面传媒
11月22日,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联合伽马数据共同发布《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
报告显示,在2021年游戏防沉迷新规(以下简称为“新规”)落实后的一年中,未成年人游戏总时长、消费流水等数据都有极大幅度减少。未成年人游戏沉迷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在新规落实后,未成年人的娱乐行为从游戏向其他活动转移,根据用户调研,当前仍具备游戏习惯的未成年人在游戏受限后,往往会将时间投入到短视频与网络视频。
青少年保护,应与市场地位匹配
对于报告中提到的未成年人把之前用于玩游戏的时间转移到看短视频,有网友认为这个现象或许更值得警惕。有专家表示,未成年人比成年人自制力差,长时间观看短视频将损害其视力健康。同时,短视频内容包罗万象,很多并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一些软色情和低俗内容可能对孩子的情绪、心理健康等产生负面影响。
事实上,此前不少短视频平台都推出了“青少年模式”。如快手的青少年模式则包括使用时间限制(22:00-6:00禁用)、优质内容池,抖音青少年模式的用户,每天也只能刷不超过40分钟的短视频,且在晚上10点至次日早上6点内无法使用等。
不过,在一众短视频平台中,有一支正在迅速崛起,但在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恰恰缺失。
2020年1月21日,腾讯视频号低调上线,用户数据排在短视频平台前十之外。三年时间,微信视频号已经反超抖音和快手,成为短视频领域的“领头羊”。
腾讯今年二季报显示微信账户总数已经达到12.99亿,其中处于快速增长的视频号总用户使用时长超过微信朋友圈总用户使用时长的80%。视频号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超过200%,日活跃创作者数量和日均视频上传量同比增长超过100%。
11月16日,腾讯发布2022年度第三季度财报。在Q3财报中,腾讯提到“视频号”达12次。其中,视频号推出的信息流、以及直播业务等,都成为了腾讯财报中解释Q3季度业务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腾讯总裁刘炽平在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视频号的商业化水平不断提升,随着客户预算和营收的增长,季度营收有望达到10亿元。”
机构对视频号未来吸金能力更为乐观。研报预测,2023年,视频号广告全年有望贡献370亿元左右的收入。
但与此同时,视频号对青少年的保护并没有与快速增长的市场地位相匹配。
不能删,保护措施能否实现
事实上,早在去年游戏行业实施未成年人保护强监管之前,有关部门就已经高度关注短视频的青少年保护问题。
2019年3月,国家网信办统筹指导14家短视频平台试点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并在试点基础上,在全国主要网络短视频平台全面推广,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目的是从源头预防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伤害。
但彼时视频号尚未上线。
2021年儿童节前后,视频号青少年模式存在漏洞的问题引发媒体关注。《经济参考报》发表调查文章称,视频号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
随后,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针对该问题发起公益诉讼,称微信产品“青少年模式”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涉及公共利益。
腾讯回应表示将整改,将认真自检自查微信青少年模式的功能,并且虚心接受用户建议以及诚恳应对民事公益诉讼,并按国家要求开始向用户弹窗“青少年模式”提醒。
不过,视频号的“青少年模式”仍然备受争议。
一方面,视频号的特殊之处在于:内嵌在微信系统里。学生们的班级签到、和同学老师沟通等都离不开微信。相对于其他独立的短视频APP,家长可以做到一删了之,但视频号显然不行。
另一方面,微信虽然有青少年模式可选,但在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视频号5大短视频平台中,除了视频号所在的微信,都有“唯一绑定”的规定,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微信并不知道用视频号看直播的是不是未成年人。
而且,即便开启了青少年模式,青少年们仍然可以轻松退出该模式;另一个更为致命的问题是,有自己手机的青少年们又有多少会用上这一模式?
“实在不行,能不能把视频号从微信中单独拆出来?”有学生家长表示,希望腾讯能够把游戏领域的经验也借鉴到视频号上,把视频号从微信中拆分出去,这样打开微信的“青少年模式”后,视频号可以和游戏一样默认变成“不可访问”。这样更有利于监管。
律师建议:可与微信分拆
有评论认为,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腾讯游戏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短视频的未成年人保护,不能再走网游“先发展再整治”的老路。腾讯,也不能跳进同一条河里两次。
北京隆安(合肥)律师事务所舒圣祥律师对此撰文指出,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是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法定义务。家长可以不让孩子下载或者干脆在孩子的网课设备中删除短视频APP,但是微信属于装机必备,在未成年人群体中普及率很高。很多中小学生都有自己的微信号,老师会在群里发布通知或者布置作业。疫情背景下,更是如此。倘若视频号可以继续隐身于微信之中,在微信里一样能够狂刷短视频,对青少年来说,再厉害的防沉迷措施恐怕也将无计可施。
舒圣祥说,不让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少年的你”需要全社会共同保护。继被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之后,用户规模已经超过抖音快手的视频号,不应该再继续隐身于微信之中,而是应该从微信中拆分出去,以独立APP的形式存在,并和其他短视频APP一样,严格采取青少年防沉迷措施,更好履行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定义务。
北京大成(哈尔滨)律师事务所庄玉武律师认为,短视频领域的未成年人保护,要比游戏领域的稍微复杂一些,除了防沉迷之外,还要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目前单单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落实多方的主体责任,才能实现有效保护。
比如,该法第七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提高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通过在智能终端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从网络产品或者短视频平台运营商来说,该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该法第六十九条规定,智能终端产品的制造者、销售者应当在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或者以显著方式告知用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的安装渠道和方法。”这就是说,在防沉迷这块,对未成年人的识别、管理要有成熟的体系,否则面临网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会因为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遭到惩处。
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这是一个复杂的制度系统。该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网信部门会同公安、文化和旅游、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等部门根据保护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的需要,确定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网络信息的种类、范围和判断标准。但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待相关部门出台对短视频领域的“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网络信息的种类、范围和判断标准”。很多国家都有成熟的影片分级制度,比如,美国现行电影分级制度,成型于1968年,确立于1990年的美国电影分级制度将电影分为G、PG、PG-13、R、NC-17五个级别。我们常说的三级片,其实是一种香港说法。1988年11月10日,香港的《1988年电影检查条例草案》才正式生效,“三级制”正式开始实行。效仿英美国家的分级制度,香港地区将电影也分为全年龄人士均可观看的I级;儿童不宜观看的II级以及只准成人观看的III级。需要注意的是:即便II级片是儿童不宜,但对于此类影片,成年人对于未成年人只有劝诫义务,没有强制禁止观看的权利。在目前短视频“种类、范围和判断标准”的情况下,各大视频平台应当依法先制定自己的分级标准,然后公示,并对视频内容进行标注。某海外视频平台自己的标注标准极其的细致明确,比如“含粗俗语言”、“含露骨语言”、“含裸体或者半裸体内容”、“含轻度暴力或者令人反感的画面”、“含闪烁光内容”“少量性爱画面”等等,如此分类、标注、量化,在内容呈现、投放上,都会有重要的意义,也便于家长管教自己的孩子。这方面,我国的某视频平台多次遭到印度、欧盟等的起诉或者调查,就是因为视频内容对未成年人造成了身心损害。
总之,在未成年人防沉迷、避免接触身心健康有害信息等方面,需要多管齐下,共同担当,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