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7月23日电 题:习近平的山海情
新华社记者
山,巍峨雄浑;海,波澜壮阔。
25年前的一次考察,将依江面海的福建与山大沟深的宁夏西海固紧紧相连。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在担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不久,亲赴西海固进行扶贫考察,为闽宁结亲、山海共融按下“快进键”。
从东海之滨,到西北山塬,习近平跨越2000多公里的“山海情”隽永绵延。25年来,在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下,闽宁协作开辟了东西部协作的新机制,走出了变“输血”为“造血”的扶贫路,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反贫困治理的成功范例,带动两地干部群众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接续奋斗。
携手战贫,“山海情”跨越时空
盛夏时节,闽宁镇福宁村。村民谢兴昌正在山海小院的直播间里一板一眼地练习着网络直播带货。
这个小院除了直播销售宁夏特色产品外,还有一间闽宁协作成果展示馆。自去年6月免费开放以来,谢兴昌已在这里为近2000人讲述了闽宁镇的发展故事。
“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还是当地百姓生活的常态。
1997年4月,习近平第一次来到西海固山区,连续多天调研5县。走进西海固老乡冯秀花家的窑洞,习近平深感痛心,他后来回忆说:“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家徒四壁。一家子既没有桌椅板凳,也没有铺盖。家里唯一的‘财产’是挂在房梁上的一撮发菜,就靠卖这么一点发菜来买油盐酱醋。”
在西海固的调研,让习近平下定决心推进对口帮扶。在银川郊区考察时,习近平对东西部协作共建移民村的做法很感兴趣,提出要“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致得富”。
很快,习近平亲自圈定银川西南玉泉营一带作为移民村选址,并命名“闽宁村”。
当时,42岁的谢兴昌刚刚从西海固山沟里“跑出来”,正在苦苦“找出路”。1997年7月15日这一天,在闽宁村奠基仪式上听到习近平的贺信,谢兴昌欣喜万分,返回西吉县动员大山沟里的乡亲们搬迁。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先后5次出席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亲自调研、科学谋划、全力推动,提出的“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协作、共同发展”指导原则,以及“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合作机制,为闽宁协作搭建了四梁八柱。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又分别在2008年、2016年、2020年三次踏访西海固,为西海固的脱贫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2008年4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来到固原市原州区深沟村调研,鼓励当地要有发展的思路和意识,带动村民富起来。
一席话点醒时任深沟村党支部书记马正刚。此后,他带领村民们成立农机合作社,在周边乡镇承包农田建设工程。十多年过去,如今的深沟村已经变为美丽的深沟社区。后来在宁夏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村党组织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双带工程”,正源于此。
2016年7月18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宁夏,赴闽宁镇考察。这里是19年前他亲自提议福建和宁夏共同建设的生态移民点。年过花甲的谢兴昌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他拉着总书记的手说:“共产党的恩情,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看到闽宁镇的可喜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倍感欣慰。
2020年6月8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来到宁夏。脱贫攻坚战即将收官,他又开始为宁夏谋划如何走好乡村振兴新征程。
顶着烈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边的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沿着田埂走进稻田深处,了解农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情况。
“不能把农民土地拿走了,干得红红火火的,却跟农民没关系。要共同致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暖到农民的心窝子里。
“总书记时时刻刻惦记着我们农民!”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村民孙玉珍热泪盈眶,她家里13亩地流转给观光园,又在观光园打工拿工资,比自己种地的收入多三倍。
随后,在贺兰山下的一片葡萄园,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葡萄种植、葡萄酒销售和村民收入情况,他指出:“宁夏要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深深触动了福建商人陈德启。他持续15年在闽宁镇一片荒滩上种葡萄,解决了3000多名西海固移民就业。
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