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机死机和卡顿问题成“顽疾”,这两个问题连续三年排名故障榜前两位,用户选择比例逐年上升。
近年来,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新产品不断出现,产品丰富的同时新车质量却在下降。
11月17日,缺陷汽车产品信息收集及汽车消费者投诉信息受理平台车质网联合凯睿赛驰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汽车产品质量表现研究(AQR)》显示,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负面表现数值均在加大,质量表现下滑。
不过,新能源车整体负面表现好于燃油车,但两者均不及去年。其中,新能源车的下降幅度达55%,高于燃油车的16%。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自2019年起,燃油车的新车质量在逐年下降。
报告显示,随着汽车智能化进程不断推进,软硬件都开始影响智能汽车产品质量,而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等基础性能也不应被忽视。汽车企业需要在开发阶段就形成一体化思维,强化不同维度质量的协同迭代能力,在提升实物质量和感知质量的同时,还需要关注近几年出现的体验质量。
车质网总裁唐卫国表示,智能电动汽车在自动驾驶、第三空间、驻车场景等新维度上,持续为用户创造了不可替代的体验,也拔高了用户期待值。
而新车质量下滑,主要是因为驾驶系统和智能车机系统在两个细分市场都出现集中故障。其中,智能车机死机和卡顿问题成“顽疾”。这两个问题连续三年排名故障榜前两位,用户选择比例逐年上升,2022年分别达到11.67%和10.00%;信号差、系统功能少、语音误唤醒、屏幕发烫等二级维度的选择率也显著增加;该系统首次出现故障时间从1个月内延长至1-3个月。
另一方面,驾驶系统二级维度,风噪、胎噪/路噪问题用户选择比例大幅增加。燃油车相关问题数同比增长648%,新能源车增长38%。纯电动车的噪音数据与同价位燃油车相比,差距明显,且随着车型级别的提升,改善不明显。
J.D.Power中国区研究人员闫希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厂家而言,提升新车质量,亟需在产品研发和设计阶段下功夫。新车质量下降与设计类问题增加有关,设计类问题主要是指一些依然可以正常使用,但是不易用或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些警报扰人的状态。“比如,现在很多车有大屏,如果大屏设计的一个角度不恰当或者材料不恰当,就会造成易读性差,这就是设计类问题。”闫希翎表示,设计类问题增长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消费者今年对汽车产品的基础属性更加关注,驾乘舒适性等权重有所增加。二是汽车厂商在积极准备智能化进程,尤其是传统厂商投入很多资源来追赶智能化的脚步,在这个过程中资源是有限的,可能一些厂商还存在资源灵活调配问题,这也导致设计缺陷问题有所上升。
近几年来,新能源车市场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在产品设计和理念打造上较传统燃油车具有更加开放和前卫的特征,但与此同时,新能源车的问题也有所增加。一方面,核心的电池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使软件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一些车企在电池供应商方面开始增加数量,这也对供应链的把控问题带来挑战。此前,威马汽车连续发生的起火事件就曾引发关注,威马汽车方面称,由于电芯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混入了杂质,导致动力电池存起火风险,由此将矛头指向了供应商中兴高能。
过去,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投诉主要集中在续航里程“打折”、电池故障、充电故障等三电问题上。报告显示,新能源车市场集中故障点向基础性能和智能车机转移。三电系统在Top5故障中占比大幅减少;入门和中端产品表现拖累整体,噪音、车内异味、车机系统死机是主要故障点;中高端车型负面表现最好,高端车型问题数少,但用户抱怨度最高,静态维度表现欠佳。
在软件层面上,即便是软件性能较好的特斯拉也出现过黑屏、死机等问题。特斯拉曾宣布在全球召回13.5万辆2012年至2018年期间生产的Model S和2016年至2018年期间生产的Model X,召回的原因就是这些车辆的触摸屏系统存在问题,可能导致摄像头图像消失,挡风玻璃除雾和除霜系统失灵,从而降低司机在恶劣天气下的能见度。此外,特斯拉失控事件也在近年不断发生,而这些问题都是通过OTA软件升级来解决。
“智能汽车时代,软件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也相对复杂。硬件的东西一次就可以解决了,因为已经相对成熟且标准化,它的影响面很广但相对统一,比如高田气囊问题。而在软件方面,可能每家做的都不一样,电子电器架构不同,因此复杂性较高。但因为软件问题不统一,影响面可能低很多。”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梅松林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