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抗日斗争纪事
1938年6月,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在香港与保卫中国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宋庆龄及其他委员的合影。右一为廖承志,右四为宋庆龄。
全国抗战爆发后,面对日军的大举入侵,中国国内形成了团结御侮、共赴国难的新局面,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此起彼伏、蓬勃兴起。中国共产党利用香港特殊的政治环境与地理位置建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广泛团结香港同胞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斗争,为支援祖国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闹市中的联络站
在熙熙攘攘的香港皇后大道中18号2楼,开设着一间经营茶叶批发零售的“粤华公司”。这间位于香港闹市却并不起眼的商铺,就是新组建不久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该办事处的建立,缘于香港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特殊的政治环境。至1937年12月,中国沿海诸港口相继沦陷或被日军封锁,香港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渠道和联络海外华侨华人的重要枢纽。同时,由于英国政府对中日战争持中立态度,使得香港成为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角逐的必争之地。为了充分利用香港的有利条件,中共中央决定派精通多国语言、富有统战工作经验的廖承志,前往香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并负责收集各种情报。12月18日,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在武汉与英国驻华大使阿奇博尔德·克拉克·卡尔会晤,提出在香港设立办事处等事宜,得到港英当局应允。此时,廖承志几经周折,从汉口抵达香港,以八路军代表身份,同已抵港的原八路军上海办事处主任潘汉年一起,联手筹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
1938年1月,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正式成立,遵照周恩来“不公开挂牌”的指示,对外称“粤华公司”,以经营茶叶生意为掩护,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联系香港等地中共组织及海外华侨,接受和转运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捐赠的抗日物资,并兼办新四军有关事宜。办事处严格按照秘密工作的要求运行,机构尽量精简,廖承志任办事处主任,潘汉年参与领导,连贯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他们以中共代表的身份频繁往返于武汉、广州、香港之间,积极进行统战工作。20多名工作人员则多以个人的合法职业身份和各自的社会关系为掩护,分别开展各项工作。
同气连枝 团结抗战
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确立的香港为“国际宣传及华侨运动的中心地区”的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成立伊始,就以香港为阵地,重点开展了对国民党民主人士、在港知名人士及国际友人的统战工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与保卫中国同盟联合抗日。
1938年6月,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由具有独特政治地位和享有崇高声望的宋庆龄发起筹建的保卫中国同盟在港正式成立,宋庆龄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廖承志任执行委员兼秘书长,直接参与组织工作,其成员不乏中外知名人士,如国民政府立法院长孙科、国民党著名人士冯玉祥、印度民族革命领袖贾·尼赫鲁、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等。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与保卫中国同盟密切配合工作,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为其赢得了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各国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同时,许多由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不方便出面处理的事务,也改由保卫中国同盟出面协调办理,突出表现在接收和转运海外捐赠款物,接待和护送华侨青年、国际友人等方面。据统计,保卫中国同盟成立仅一年时间,就从各国为八路军、新四军筹款约25万港币,并筹集了大批部队急需的物资、药品和医疗器械。此外,本着开诚布公、广交朋友的统战策略,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在积极指导海外华侨抗日斗争的基础上,还与著名华侨领袖、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发起人司徒美堂建立了密切联系,并对在港从事金融业的邓文田、邓文钊兄弟进行了统战工作,争取他们从人力、财力上全力支持办事处工作,由此促成了香港各界和海外侨胞团结抗战的全新局面。
海外华侨千里支援
香港沦陷前,香港地区已是中国获取海外援助的重要中转地。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积极工作下,海外华侨不仅踊跃捐款捐物,还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号召,纷纷回国参军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