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10月25日)我们继续来看“奋斗 新的伟业”系列节目。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针对文化自信自强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今天,我们继续邀请相关人士,聚焦“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正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进行了部署。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既有总体性要求,也有方法论指导,还有系统性安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了使命任务,二是阐明了基本原则,三是提出了实现路径,四是作出了具体部署。这些新要求新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强烈的文化担当、深沉的文化情怀,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我国文化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要求不断深化。
人民日报社社长庹震:“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对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为了实现文化自强,也就是要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胡和平:“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是辩证统一、相得益彰的,它们都是从历史传承中来、从革命奋斗中来、从改革创新中来、从时代奋进中来,又体现于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进人民精神力量的生动实践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被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那么,这背后又有怎样的考量呢?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育长李文堂:“在十八大之前,党内的一些同志也有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立场模糊、精神懈怠、不担当这样一些现象。当时还存在西方文化霸权在中国渗透,尤其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自由主义一些思潮,还有极端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潮,这些思潮都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认同,影响了我们改革开放的价值共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文化自信实际上给前面三个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新征程上,如何更好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报告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5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
庹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要求。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